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,一些失去勞動能力的兜底貧困戶該怎么辦?今年3月,陜州區(qū)宮前鄉(xiāng)探索出“鄰里照料”模式,為13戶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逐戶配備了護理員,使問題得以較好解決。 4月16日,記者來到宮前鄉(xiāng)明山村。山坳里,一塊塊麥田綠得耀眼,一座座白墻灰瓦的老房子古色古香,一幅田園春色畫卷映入眼簾。 2019年,明山村退出貧困村行列,馬六葉一家三口未脫貧,被鄉(xiāng)政府列為兜底貧困戶。今年86歲的馬六葉老人是家里的頂梁柱,70歲的女婿趙麥生和43歲的身患殘疾的孫子趙春鋒都要靠她養(yǎng)活。 脫貧戶杜秀群和馬六葉是一墻之隔的鄰居,經常向這個困難家庭伸出援手。這次宮前鄉(xiāng)實行“鄰里照料”模式,并招聘護理員,村干部第一個就想到了她。“前幾天,麥生哥拄著拐棍到10公里外的宮前街上買東西,回來夜已深,我老公開車在半路遇見他,把他捎回來了。要是沒人看見,也不知會發(fā)生什么事情。”正在給馬六葉家洗衣服的杜秀群感慨地說。 “他們三人分別享受了低保、老齡補貼、殘疾補貼、獨生子女補貼等,每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,已超過國家現行脫貧標準,但生活依舊困難。政府給的錢老在存折里‘躺’著,他們花不出呀!老人畢竟太老了,這樣的家庭村里得管好。”明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巷有說。 今年3月,宮前鄉(xiāng)推行“鄰里照料”模式,對未脫貧的112戶152人逐戶研判分析,劃分為生產能力弱、生活能力弱和失去勞動能力三類,因戶制宜采取日常照料、黨員干部照料和保姆式服務三種形式,打通服務困難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該鄉(xiāng)對生產能力弱的貧困戶,通過落實代種代養(yǎng)、安排益貧崗、兜底分紅等形式進行幫扶,提高其收入;對生活能力弱的貧困戶指定護理員或黨員干部進行日常照料服務;為13戶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安排專職護理員進行保姆式服務。 “鄰里照料”的服務內容主要包括:打掃衛(wèi)生,幫忙購物,洗衣和做飯等。護理員的工資從各村集體經濟收入中支出,每月400元至1000元。黨員干部照料貧困戶不發(fā)工資,鄉(xiāng)黨委、鄉(xiāng)政府將其表現納入村黨員干部年度考評,成績優(yōu)異的給予獎勵。 “脫貧路上不能落下一戶一人。全鄉(xiāng)各脫貧村都有集體經濟收入,一個村養(yǎng)活一戶貧困戶綽綽有余。”宮前鄉(xiāng)黨委書記劉茂民信心滿滿地說。 ( 編輯:cll ) |
“鄰里照料”共脫貧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0-04-21 打印
